《村居》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村居》说课稿1改写〈〈村居〉〉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习作,这是一次改写练习。课文明确提出了改写的内容——古诗《村居》;要求——“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方法——先“把握原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读懂例文及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古诗改写”,教学难点是“既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又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村居》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设计这篇习作的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熟读古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出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感受。技能目标.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一篇记叙文。情感目标:激发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趣,提高赏析古诗的能力,养成爱观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具体到每一环节时,教学重点也较集中。
第一环节:
1.作前回忆,激发兴趣;
2.初读例文,感知方法
3.改写<>
4.交流评析
5.誊写.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读”为线索,以“悟”为核心
教师首先在教学一开始,联系上学期习作7中的把〈〈给奶奶送阳光〉〉改写成记叙文这部分的内容,从而引出疑问:我们如何去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呢?其改写的方法与把现代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是不是一样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古诗改写做好铺垫,然后一起学习例文。其中让学生读懂例文及课文的提示是关键,于是我让学生在读与找的过程中去了解例文改写的方法:先自由阅读,在速读全文后,让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原诗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最后教师协助归纳:
把握原诗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例文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有独创性和创造性,最后过渡到对古诗〈〈村居〉〉的改写.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在读,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学习例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勾画,从而掌握例文的写法;又如,在指导习作时,有默读、齐读、自由读、引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以介绍高鼎的背景资料,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为习作做铺垫。
2.注重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古诗当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图上有哪些景物?”“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象征春天的景物”,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自己的想象。
3.指导学生练习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到的早春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让学生把古诗内容化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利用板书练习口述,如:“你放过风筝吗?你是怎么放风筝的?”“你能用黑板上的这些动词来描述以下孩子放风筝时的情景吗?”
4.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一方面利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文字及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利用实物投影及时进行学生习作的评议和修改。
《村居》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此处隐藏21486个字……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村居》说课稿15一、 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 了解宋词,读好题目。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简介宋词,让学生获得有关词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并指导读好题目,为后面的朗读打好基础。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响亮。
2、 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 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 “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 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 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课外拓展。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让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进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